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银行】政策性银行:今年稳信贷的“主力军”——流动性观察第86期(王一峰)

【银行】政策性银行:今年稳信贷的“主力军”——流动性观察第86期(王一峰)

作者:微信公众号【光大证券研究】/ 发布时间:2022-06-22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光大证券《【银行】政策性银行:今年稳信贷的“主力军”——流动性观察第86期(王一峰)》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点击上方“光大证券研究”可以订阅哦 点击注册小程序 查看完整报告 特别申明: 本订阅号中所涉及的证券研究信息由光大证券研究所编写,仅面向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用作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和研究观点的沟通交流。非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光大证券研究所不会因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光大证券的客户。 【银行】政策性银行:今年稳信贷的“主力军”——流动性观察第86期 报告摘要 政策性银行在稳信贷中往往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2008年以来,政策性银行共经历了四轮信贷扩张,即2008年、2011年、2015年以及202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分别为0.92、1.38、2.1、1.96万亿,占全部贷款比重分别为18.77%、18.49%、17.94%以及9.97%,均处于阶段性峰值水平。对比这四个阶段的基本面、政策面不难发现:1、这些阶段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信贷社融面临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2、国务院、央行均针对政策性银行出台了相关政策,通过调增额度和提供融资支持,旨在鼓励政策性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3、在政策推动下,政策性银行均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当年新增规模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重会出现阶段性“跳升”。总体来看,2008年以来,在数轮经济波动中,政策性银行发挥了“顺隐于市、逆托于市”的角色,在经济承压时期,通过加大对“两基一支”领域信贷投放,来实现稳信用、促投资的作用。 今年为何偏偏选择政策性银行调增信贷额度? 今年以来,在监管政策驱动下,商业银行项目储备已现“寅吃卯粮”现象,贷款虚增较为普遍,且国有大行“头雁效应”有所减弱。即目前银行体系面临较为严重的资产荒压力,国有大行信贷投放总量尚可但结构欠佳,股份行、城农商行总量结构双双承压,是信贷数据的主要“拖累项”。在此情况下,仅仅依靠商业银行层面,难以实现2022年信贷总量和结构双重改善,即央行对商业银行调增信贷额度的必要性不大,最终也只会体现为信贷的虚增。因此,本次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信贷额度,也是基于今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现实情况而定,旨在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社会职能。 8000亿信贷资金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资金来源方面,PSL余额近年来稳步下降,截至今年5月底,PSL余额降至2.62万亿,体现了“房住不炒”的基本原则,通过PSL补充负债资金的可能性并不大。考虑到在过去政策性银行四轮信贷扩张中,都会伴随着债券发行的大幅扩容,加之债券利率处于较低水平,政策性银行通过发行债券能够有效兼顾融资成本,即预计8000亿的信贷资金将主要通过发行债券予以补充。资金运用方面,在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国开行体量相对更大,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为棚改、交运、电力和水利等行业,合计占比近60%。对于8000亿的新增额度,预计将主要投向水利、交运、能源保供等项目,棚改领域大规模“撒网”可能性并不大。 政策性银行信贷扩额影响几何? 信贷方面,预计2022年政策性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2.4万亿以上,在稳定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假定今年央行对政策性银行设定的狭义信贷目标与去年基本相当,那么新增的8000亿贷款额度占全年比重约50%,即2022年政策性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有望提升至2.4万亿以上,明显高于2020和2021年水平,且6-12月份信贷投放节奏将有所加快。在此情况下,预计202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维持在21-22万亿的水平,较2021年多增1-2万亿,且主要由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行贡献,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等中小机构信贷总量和结构难有明显起色。债券供给方面,预计2022年政金债净融资3万亿,较2021年多增发近1万亿。2020-2021年政策性银行贷款与债券的配比均维持在80%的水平,若2022年依然维持这一比例,预计2022年政金债净融资规模约3万亿,较2021年多增1万亿。不过,考虑到后续贷款利率仍处于下行通道,特别是按揭贷款利率下行空间较大,债券资产对于银行而言配置性价比会有所提升。对于部分面临信贷资产荒压力的银行而言,配置需求的释放,会缓释政府债券供给带来的冲击,进而起到利率稳定器的作用。 风险分析:疫情对经济冲击进一步加大,信贷景气度持续下滑。 发布日期:2022-06-21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是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简称“光大证券研究所”)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唯一订阅号。其他任何以光大证券研究所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光大证券研究”、与光大证券研究所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刊载的信息均基于光大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研究观点的及时沟通交流,其中的资料、意见、预测等,均反映相关研究报告初次发布当日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判断,可能需随时进行调整,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义务。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光大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投资者不应将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本公司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归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光大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光大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