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君金工】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投资价值分析
(以下内容从国泰君安《【国君金工】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投资价值分析》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点击上方“Allin君行” ,关注我们 陈奥林 从业证书编号 S0880516100001 徐忠亚 从业证书编号 S0880519090002 摘要 l 新能源汽车:碳中和政策驱动,产业链维持景气。近年来,碳中和目标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多国提出碳中和目标并立法或颁布相关政策。2021年10月的《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产业链方面,下游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和装机量维持增长趋势,其中我国装机量占比超过50%,且渗透率上升速度较快;中游来看,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维持高位,且动力电池产量疫情后增速或反弹;上游来看,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价格拉升后维持高位。 l 储能领域:政策密集出台,锂电池需求旺盛。政策方面,《“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此外,全国多地也纷纷颁发相关政策,仅2022年5月份,就一共有31项地方性相关政策出台。产业链方面,全球储能电池需求量持续增长;我国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增速保持在40%以上,且全球占比持续提升;2021年我国新兴储能占比达到12.5%,其中89.7%的份额为锂离子电池。 l 国证新能电池指数具有大市值、集中于电池领域和深受外资青睐的特点。2015年以来,新能电池跑赢主流新能源车指数和宽基指数,且估值处于2020年5月以来低位,具备一定的配置空间。风格方面,指数有高贝塔、高盈利质量和高成长的特征。财务方面,新能电池一致预期净利润增速高于宽基指数,当前预期2年复合增长率为56%;且指数的研发支出费用率呈现增长趋势。本次调整为国证指数正式纳入科创板股票。新能电池指数纳入个股容百科技,历史股价表现优于指数。 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跟踪国证新能源车电池指数。在市场上的9支电池ETF产品中,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规模排名第一,为19.32亿元。这说明该基金得到了投资者的充分认可,是投资新能源电池领域的有效工具。 风险提示:宏观环境变化风险,大盘下跌风险。 01 新能电池发展阶段及相关产业链分析 我们知道,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是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的整车成本中,锂电池成本占到了40%左右。相应的,锂电池的下游需求中,新能源汽车占到了60%左右,其余的需求为3C产品(智能手机、电脑和平板电脑)以及储能领域。其中,3C产品步入成熟区,需求相对稳定,对锂电池需求的边际贡献较小。 总而言之,锂电池产业的景气变动与新能源汽车、储能产业的景气变动密切相关,本文将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1.1. 新能源汽车:碳中和政策驱动,产业链维持景气 1.1.1. 发展历史及政策演变 全球发展历史方面,第一部电动汽车诞生于1834年,早于内燃机汽车近半个世纪。然而到1910年,内燃机汽车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使成本大幅降低,且在动力等方面优于当时的电动汽车,使得电动汽车暂时退出舞台。20世纪60-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和汽车对空气的污染使西方各国重新重视电动汽车。进入21世纪,电池密度、混合动力车型等得到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各个主要国家的重要发展方向。 近年来,碳中和目标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由于全球碳排放量不断上行,2015年,197个国家签订《巴黎协定》,旨在大幅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之后,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的目标。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通过立法或政策宣示的方式承诺在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德国、俄罗斯和巴西则承诺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碳中和或气候中性。挪威、荷兰等国家纷纷提出仅售汽柴油车的计划和议案。 近期,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名为“Fit for 55”(“减碳55”)的一揽子气候计划,提出了包括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在内的12项更为积极的系列举措,承诺在2030年底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55%的目标。美国总统拜登在2021年8月签署行政命令,旨在实现2030年零排放汽车占新车总销量的50%,并提出直到2026年的新车排放规则以减少污染。作为全球各国减碳的重要措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成为大势所趋。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新阶段,碳达峰方案带来政策确定性。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阶段一为2009年至2013年,国家通过“十城千辆”推广试点,将新能源纳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通过财政补贴逐步推广新能源车并提升人们的认知。阶段二为2014-2016年,通过补贴性政策鼓励车企发展新能源汽车,开拓C端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超预期。阶段三为2017年-2020年,补贴逐渐退坡并发布双积分政策以促进企业提升乘用车节能水平。阶段四为2020年至今,国内发展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中国政府原计划于 2020 年底取消的新能源电动汽车补贴方案被推迟到2022年。 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11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明确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20%。2021年10月的《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 1.1.2. 产业链分析 新能源车产业链的下游主要包括整车和充电桩;中游为“三电”系统和其他零部件,其中电池占比重最大;上游主要关注锂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 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推广催生出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公司,包括宁德时代、赣锋锂业、中国宝安等。 下游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和装机量维持增长趋势,其中我国装机量占比超过50%,且渗透率上升速度较快。上海疫情解封以后,我国新能源车销量与充电桩保有量或有反弹迹象。 中游来看,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维持高位,在全球占比超过50%;且动力电池产量呈增长趋势,疫情后增速或反弹。 此外,2022年一季度我国企业动力电池装机量增长迅速,2022年Q1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涨幅均超过130%,其中比亚迪的同比增速最高,六家中国企业的市占率合计为55.7%。 上游来看,2022年3月以来,重要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价格拉升后维持高位,上游原材料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价格亦是如此。 1.2. 储能领域:政策密集出台,锂电池需求旺盛 锂电池是储能系统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储能行业的发展将对锂电池的需求和相关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如下图所示,电池(电芯)的成本占到储能系统的六成以上。 1.2.1. 政策演变 2022年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事实上,由于光电、风电等新能源发电的稳定性和成熟性仍有所欠缺,储能是十四五期间进行能源消纳以达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 我国在储能产业的战略布局可以追溯至2005年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指导目录》,当时氧化还原液流储能电池、地下热能储存系统位列其中。之后,2010年储能发展首次被写进法案,其中《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第十四条中明文规定“电网企业应发展和应用智能电网、储能技术”,全国多省从此开始制定并颁布储能的相关政策。此后直到2022年,推动储能发展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足见国家对于储能发展的重视。 在国家密集出台相关政策的同时,全国多地也纷纷颁发相关政策。据国际能源网梳理,仅2022年5月份,就一共有37项政策出台,其中国家级政策有6项,地方有31项。总而言之,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储能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政策确定性。 1.2.2. 产业链分析 储能的定义是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储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再释放出来,例如传统的铅蓄电池。而储能系统则是由多个储能相关设备组成的、可以完成电能的存储和供应的系统,具有平滑过渡、削峰填谷、调频调压的功能。 例如,在电源侧的光伏、风能发电站等新能源发电站使用储能系统,可以平滑电力输出,避免电源侧的波动对电网侧和用户侧的冲击;在电网侧使用储能系统,可以在电网断电时保证电力的供应;在用户侧使用储能系统,可以在用电低谷期进行充电而在高峰时段释放,从而减少客户的用电费用。 储能系统的产业链可分为上中下游,上游由电池原材料、元器件等组成,使用这些原材料可生产储能电池、储能变流器等关键设备;中游是储能系统的集成、按照和运维;下游则分为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 而按储能的技术划分,又可划分为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化学储能、热储能和电磁储能等。其中机械储能和电化学储能占比最高。机械储能是较为成熟和低廉的储能方式,包括抽水蓄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其中以抽水蓄能占比最大;电化学储能则是使用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钠硫电池等,其中锂离子电池占比最大。而与新能电池最为相关的,正是电化学储能中的锂离子电池。 总而言之,在关注储能领域对新能电池产业的影响时,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整个储能产业链以及产业链中锂离子电池的份额。 全球储能电池需求量持续增长。全球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增速保持在40%以上,全球储能锂离子电池增速保持在30%以上。 受益于5G等产业的发展,我国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增速保持在40%以上,且全球占比持续提升。 此外,电源侧的光伏电池产量和发电新增设备容量近期呈上升趋势;风电产量和发电新增设备容量在触底后有反弹迹象。 锂离子电池份额方面,电化学储能的规模和占比快速提升,2021年我国新兴储能占比达到12.5%,其中89.7%的份额为锂离子电池。 1.3. 小结 新能源汽车:碳中和政策驱动,产业链维持景气。近年来,碳中和目标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多国提出碳中和目标并立法或颁布相关政策。2021年10月的《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产业链方面,下游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和装机量维持增长趋势,其中我国装机量占比超过50%,且渗透率上升速度较快;中游来看,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维持高位,且动力电池产量疫情后增速或反弹;上游来看,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价格拉升后维持高位。 储能领域:政策密集出台,锂电池需求旺盛。政策方面,《“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此外,全国多地也纷纷颁发相关政策,仅2022年5月份,就一共有31项地方性相关政策出台。产业链方面,全球储能电池需求量持续增长;我国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增速保持在40%以上,且全球占比持续提升;2021年我国新兴储能占比达到12.5%,其中89.7%的份额为锂离子电池。 02 国证新能电池指数 2022年5月30日,国证指数发布公告,根据指数编制规则,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决定于2022年6月13日对新能电池指数的样本证券进行定期调整。此次调整将正式将科创板股票容百科技纳入新能电池指数。 2.1. 指数编制方案 国证指数公司为反映A股市场中新能源车电池产业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指数化投资工具,编制了国证新能源车电池指数,发布于2015年2月17日。 2.2. 成分分布 市值分布上,新能电池偏向大盘股,总市值2000亿以上的公司权重占比36.4%;数量上则是小市值公司较多,有一半的公司市值在500亿以下。 申万一级行业分布上,电力设备占比最高,为64.4%;数量分布上仍然为电子设备最多,为21个公司。 细分行业来看,电池二级行业权重最高,符合指数“新能电池”的定义,其次则为乘用车和能源金属;三级行业则是电池化学品、锂电池和电动乘用车权重较高。 以国证新能源车指数为基准进行横向对比,新能电池指数相对高配电池和能源金属行业,低配自动化设备和电机行业,可见指数更加集中于电池领域。 概念分布上,锂电池、陆股通和新能源汽车概念个股权重较高。其中富时罗素和陆股通重仓概念权重较高说明新能指数成分股颇受外资青睐。 前10大重仓股中,权重最大的为比亚迪;其余个股中有7个为电池行业,赣锋锂业和华友钴业为能源金属行业。 2.3. 历史表现 2015年以来,新能电池跑赢主流新能源车指数和宽基指数,且估值处于2020年5月以来低位,具备一定的配置空间。风格方面,指数有高贝塔、高盈利质量和高成长的特征。 财务方面,新能电池一致预期净利润增速高于宽基指数,当前预期2年复合增长率为56%;且指数的研发支出费用率呈现增长趋势。 2.4. 本次调整:容百科技的历史股价表现优于指数 首先,我们观察新能电池指数6月13日与5月31日的行业权重差异。主要是增配了电池行业,减配了能源金属行业。 具体观察纳入的科创板个股容百科技,这是一家高科技新能源材料行业的跨国型集团公司,专业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于2019年7月22日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科创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之一。该个股调入指数的权重为1.76%,在30个成分股中排名第17。 股价表现方面,2020年9月至今,容百科技年化收益122%,跑赢新能电池指数。 03 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产品简介 科创信息指数是科创板首只行业指数,旨在在科创板的范围内进一步对“信息”关键词进行细化,堪称“硬科技”中的“硬科技”。 3.1. 产品概况:规模最大的电池ETF 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跟踪标的指数为国证新能源车电池指数,该指数反映了A股市场中新能源车电池产业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基本面交易面俱优,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在市场上的9支电池ETF产品中,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规模排名第一,为19.32亿元。这说明该基金得到了投资者的充分认可,是投资新能源电池领域的有效工具。 3.2. 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经理介绍 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是由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发起、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专业基金管理公司,总部设在广州,公司目前拥有基金管理及相关业务、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作为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从事境外证券投资管理业务、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及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等业务资格,是业内少数具有“全牌照”管理资格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公司秉承“为天下人理天下财”的宗旨,坚持“专业创造价值、客户利益为上”的经营思想,致力成为具有长效发展机制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秀的、民族品牌的资产管理公司,为投资者谋求长期稳定的收益。 基金经理罗国庆先生自2009年11月至2013年7月先后在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和华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研究员及产品设计研究,2013年7月31日至今在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先后任产品经理、量化研究员。2015年10月起任广发中证医疗指数分级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0年8月转型为广发中证医疗指数证券投资基金(LOF))。2015年10月至2021年6月广发深证100指数分级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0年5月起转型为广发深证10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LOF))。2017年7月至2021年6月担任广发中证全指汽车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7年8月至2021年6月任广发中证全指建筑材料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7年9月至2021年6月担任广发中证全指家用电器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7年12月起任广发中证传媒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8年1月起担任广发中证传媒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2018年11月至2021年6月任广发中证1000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9年5月起任广发中证1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2019年5月起任广发中证1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0年1月起担任广发国证半导体芯片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0年4月至2020年9月担任广发中证8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0年12月起担任广发中证创新药产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5月起任广发中证沪港深科技龙头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6月起任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7月起担任广发中证创新药产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8月起任广发国证半导体芯片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8月起任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8月起任广发中证沪港深科技龙头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 表 12: 广发基金ETF产品 数据来源:Wind,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04 风险提示 宏观环境变化风险:宏观环境变化可能导致政策与市场风格变化。 大盘下跌风险: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为股票型基金,因此若大盘出现大幅下跌,该产品可能出现回撤。 详细报告请查看20220621发布的国泰君安金融工程专题报告《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投资价值分析》 特别声明: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不是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本订阅号推送的信息仅限完整报告发布当日有效,发布日后推送的信息受限于相关因素的更新而不再准确或者失效的,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国泰君安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因本资料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国泰君安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还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如有不便,敬请谅解。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国泰君安证券及本订阅号运营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为国泰君安证券所有。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明确注明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点击上方“Allin君行” ,关注我们 陈奥林 从业证书编号 S0880516100001 徐忠亚 从业证书编号 S0880519090002 摘要 l 新能源汽车:碳中和政策驱动,产业链维持景气。近年来,碳中和目标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多国提出碳中和目标并立法或颁布相关政策。2021年10月的《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产业链方面,下游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和装机量维持增长趋势,其中我国装机量占比超过50%,且渗透率上升速度较快;中游来看,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维持高位,且动力电池产量疫情后增速或反弹;上游来看,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价格拉升后维持高位。 l 储能领域:政策密集出台,锂电池需求旺盛。政策方面,《“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此外,全国多地也纷纷颁发相关政策,仅2022年5月份,就一共有31项地方性相关政策出台。产业链方面,全球储能电池需求量持续增长;我国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增速保持在40%以上,且全球占比持续提升;2021年我国新兴储能占比达到12.5%,其中89.7%的份额为锂离子电池。 l 国证新能电池指数具有大市值、集中于电池领域和深受外资青睐的特点。2015年以来,新能电池跑赢主流新能源车指数和宽基指数,且估值处于2020年5月以来低位,具备一定的配置空间。风格方面,指数有高贝塔、高盈利质量和高成长的特征。财务方面,新能电池一致预期净利润增速高于宽基指数,当前预期2年复合增长率为56%;且指数的研发支出费用率呈现增长趋势。本次调整为国证指数正式纳入科创板股票。新能电池指数纳入个股容百科技,历史股价表现优于指数。 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跟踪国证新能源车电池指数。在市场上的9支电池ETF产品中,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规模排名第一,为19.32亿元。这说明该基金得到了投资者的充分认可,是投资新能源电池领域的有效工具。 风险提示:宏观环境变化风险,大盘下跌风险。 01 新能电池发展阶段及相关产业链分析 我们知道,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是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的整车成本中,锂电池成本占到了40%左右。相应的,锂电池的下游需求中,新能源汽车占到了60%左右,其余的需求为3C产品(智能手机、电脑和平板电脑)以及储能领域。其中,3C产品步入成熟区,需求相对稳定,对锂电池需求的边际贡献较小。 总而言之,锂电池产业的景气变动与新能源汽车、储能产业的景气变动密切相关,本文将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1.1. 新能源汽车:碳中和政策驱动,产业链维持景气 1.1.1. 发展历史及政策演变 全球发展历史方面,第一部电动汽车诞生于1834年,早于内燃机汽车近半个世纪。然而到1910年,内燃机汽车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使成本大幅降低,且在动力等方面优于当时的电动汽车,使得电动汽车暂时退出舞台。20世纪60-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和汽车对空气的污染使西方各国重新重视电动汽车。进入21世纪,电池密度、混合动力车型等得到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各个主要国家的重要发展方向。 近年来,碳中和目标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由于全球碳排放量不断上行,2015年,197个国家签订《巴黎协定》,旨在大幅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之后,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的目标。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通过立法或政策宣示的方式承诺在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德国、俄罗斯和巴西则承诺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碳中和或气候中性。挪威、荷兰等国家纷纷提出仅售汽柴油车的计划和议案。 近期,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名为“Fit for 55”(“减碳55”)的一揽子气候计划,提出了包括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在内的12项更为积极的系列举措,承诺在2030年底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55%的目标。美国总统拜登在2021年8月签署行政命令,旨在实现2030年零排放汽车占新车总销量的50%,并提出直到2026年的新车排放规则以减少污染。作为全球各国减碳的重要措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成为大势所趋。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新阶段,碳达峰方案带来政策确定性。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阶段一为2009年至2013年,国家通过“十城千辆”推广试点,将新能源纳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通过财政补贴逐步推广新能源车并提升人们的认知。阶段二为2014-2016年,通过补贴性政策鼓励车企发展新能源汽车,开拓C端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超预期。阶段三为2017年-2020年,补贴逐渐退坡并发布双积分政策以促进企业提升乘用车节能水平。阶段四为2020年至今,国内发展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中国政府原计划于 2020 年底取消的新能源电动汽车补贴方案被推迟到2022年。 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11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明确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20%。2021年10月的《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 1.1.2. 产业链分析 新能源车产业链的下游主要包括整车和充电桩;中游为“三电”系统和其他零部件,其中电池占比重最大;上游主要关注锂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 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推广催生出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公司,包括宁德时代、赣锋锂业、中国宝安等。 下游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和装机量维持增长趋势,其中我国装机量占比超过50%,且渗透率上升速度较快。上海疫情解封以后,我国新能源车销量与充电桩保有量或有反弹迹象。 中游来看,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维持高位,在全球占比超过50%;且动力电池产量呈增长趋势,疫情后增速或反弹。 此外,2022年一季度我国企业动力电池装机量增长迅速,2022年Q1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涨幅均超过130%,其中比亚迪的同比增速最高,六家中国企业的市占率合计为55.7%。 上游来看,2022年3月以来,重要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价格拉升后维持高位,上游原材料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价格亦是如此。 1.2. 储能领域:政策密集出台,锂电池需求旺盛 锂电池是储能系统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储能行业的发展将对锂电池的需求和相关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如下图所示,电池(电芯)的成本占到储能系统的六成以上。 1.2.1. 政策演变 2022年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事实上,由于光电、风电等新能源发电的稳定性和成熟性仍有所欠缺,储能是十四五期间进行能源消纳以达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 我国在储能产业的战略布局可以追溯至2005年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指导目录》,当时氧化还原液流储能电池、地下热能储存系统位列其中。之后,2010年储能发展首次被写进法案,其中《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第十四条中明文规定“电网企业应发展和应用智能电网、储能技术”,全国多省从此开始制定并颁布储能的相关政策。此后直到2022年,推动储能发展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足见国家对于储能发展的重视。 在国家密集出台相关政策的同时,全国多地也纷纷颁发相关政策。据国际能源网梳理,仅2022年5月份,就一共有37项政策出台,其中国家级政策有6项,地方有31项。总而言之,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储能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政策确定性。 1.2.2. 产业链分析 储能的定义是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储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再释放出来,例如传统的铅蓄电池。而储能系统则是由多个储能相关设备组成的、可以完成电能的存储和供应的系统,具有平滑过渡、削峰填谷、调频调压的功能。 例如,在电源侧的光伏、风能发电站等新能源发电站使用储能系统,可以平滑电力输出,避免电源侧的波动对电网侧和用户侧的冲击;在电网侧使用储能系统,可以在电网断电时保证电力的供应;在用户侧使用储能系统,可以在用电低谷期进行充电而在高峰时段释放,从而减少客户的用电费用。 储能系统的产业链可分为上中下游,上游由电池原材料、元器件等组成,使用这些原材料可生产储能电池、储能变流器等关键设备;中游是储能系统的集成、按照和运维;下游则分为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 而按储能的技术划分,又可划分为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化学储能、热储能和电磁储能等。其中机械储能和电化学储能占比最高。机械储能是较为成熟和低廉的储能方式,包括抽水蓄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其中以抽水蓄能占比最大;电化学储能则是使用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钠硫电池等,其中锂离子电池占比最大。而与新能电池最为相关的,正是电化学储能中的锂离子电池。 总而言之,在关注储能领域对新能电池产业的影响时,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整个储能产业链以及产业链中锂离子电池的份额。 全球储能电池需求量持续增长。全球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增速保持在40%以上,全球储能锂离子电池增速保持在30%以上。 受益于5G等产业的发展,我国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增速保持在40%以上,且全球占比持续提升。 此外,电源侧的光伏电池产量和发电新增设备容量近期呈上升趋势;风电产量和发电新增设备容量在触底后有反弹迹象。 锂离子电池份额方面,电化学储能的规模和占比快速提升,2021年我国新兴储能占比达到12.5%,其中89.7%的份额为锂离子电池。 1.3. 小结 新能源汽车:碳中和政策驱动,产业链维持景气。近年来,碳中和目标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多国提出碳中和目标并立法或颁布相关政策。2021年10月的《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产业链方面,下游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和装机量维持增长趋势,其中我国装机量占比超过50%,且渗透率上升速度较快;中游来看,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维持高位,且动力电池产量疫情后增速或反弹;上游来看,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价格拉升后维持高位。 储能领域:政策密集出台,锂电池需求旺盛。政策方面,《“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此外,全国多地也纷纷颁发相关政策,仅2022年5月份,就一共有31项地方性相关政策出台。产业链方面,全球储能电池需求量持续增长;我国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增速保持在40%以上,且全球占比持续提升;2021年我国新兴储能占比达到12.5%,其中89.7%的份额为锂离子电池。 02 国证新能电池指数 2022年5月30日,国证指数发布公告,根据指数编制规则,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决定于2022年6月13日对新能电池指数的样本证券进行定期调整。此次调整将正式将科创板股票容百科技纳入新能电池指数。 2.1. 指数编制方案 国证指数公司为反映A股市场中新能源车电池产业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指数化投资工具,编制了国证新能源车电池指数,发布于2015年2月17日。 2.2. 成分分布 市值分布上,新能电池偏向大盘股,总市值2000亿以上的公司权重占比36.4%;数量上则是小市值公司较多,有一半的公司市值在500亿以下。 申万一级行业分布上,电力设备占比最高,为64.4%;数量分布上仍然为电子设备最多,为21个公司。 细分行业来看,电池二级行业权重最高,符合指数“新能电池”的定义,其次则为乘用车和能源金属;三级行业则是电池化学品、锂电池和电动乘用车权重较高。 以国证新能源车指数为基准进行横向对比,新能电池指数相对高配电池和能源金属行业,低配自动化设备和电机行业,可见指数更加集中于电池领域。 概念分布上,锂电池、陆股通和新能源汽车概念个股权重较高。其中富时罗素和陆股通重仓概念权重较高说明新能指数成分股颇受外资青睐。 前10大重仓股中,权重最大的为比亚迪;其余个股中有7个为电池行业,赣锋锂业和华友钴业为能源金属行业。 2.3. 历史表现 2015年以来,新能电池跑赢主流新能源车指数和宽基指数,且估值处于2020年5月以来低位,具备一定的配置空间。风格方面,指数有高贝塔、高盈利质量和高成长的特征。 财务方面,新能电池一致预期净利润增速高于宽基指数,当前预期2年复合增长率为56%;且指数的研发支出费用率呈现增长趋势。 2.4. 本次调整:容百科技的历史股价表现优于指数 首先,我们观察新能电池指数6月13日与5月31日的行业权重差异。主要是增配了电池行业,减配了能源金属行业。 具体观察纳入的科创板个股容百科技,这是一家高科技新能源材料行业的跨国型集团公司,专业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于2019年7月22日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科创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之一。该个股调入指数的权重为1.76%,在30个成分股中排名第17。 股价表现方面,2020年9月至今,容百科技年化收益122%,跑赢新能电池指数。 03 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产品简介 科创信息指数是科创板首只行业指数,旨在在科创板的范围内进一步对“信息”关键词进行细化,堪称“硬科技”中的“硬科技”。 3.1. 产品概况:规模最大的电池ETF 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跟踪标的指数为国证新能源车电池指数,该指数反映了A股市场中新能源车电池产业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基本面交易面俱优,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在市场上的9支电池ETF产品中,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规模排名第一,为19.32亿元。这说明该基金得到了投资者的充分认可,是投资新能源电池领域的有效工具。 3.2. 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经理介绍 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是由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发起、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专业基金管理公司,总部设在广州,公司目前拥有基金管理及相关业务、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作为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从事境外证券投资管理业务、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及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等业务资格,是业内少数具有“全牌照”管理资格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公司秉承“为天下人理天下财”的宗旨,坚持“专业创造价值、客户利益为上”的经营思想,致力成为具有长效发展机制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秀的、民族品牌的资产管理公司,为投资者谋求长期稳定的收益。 基金经理罗国庆先生自2009年11月至2013年7月先后在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和华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研究员及产品设计研究,2013年7月31日至今在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先后任产品经理、量化研究员。2015年10月起任广发中证医疗指数分级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0年8月转型为广发中证医疗指数证券投资基金(LOF))。2015年10月至2021年6月广发深证100指数分级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0年5月起转型为广发深证10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LOF))。2017年7月至2021年6月担任广发中证全指汽车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7年8月至2021年6月任广发中证全指建筑材料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7年9月至2021年6月担任广发中证全指家用电器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7年12月起任广发中证传媒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8年1月起担任广发中证传媒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2018年11月至2021年6月任广发中证1000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9年5月起任广发中证1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2019年5月起任广发中证1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0年1月起担任广发国证半导体芯片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0年4月至2020年9月担任广发中证8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0年12月起担任广发中证创新药产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5月起任广发中证沪港深科技龙头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6月起任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7月起担任广发中证创新药产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8月起任广发国证半导体芯片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8月起任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8月起任广发中证沪港深科技龙头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 表 12: 广发基金ETF产品 数据来源:Wind,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04 风险提示 宏观环境变化风险:宏观环境变化可能导致政策与市场风格变化。 大盘下跌风险: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为股票型基金,因此若大盘出现大幅下跌,该产品可能出现回撤。 详细报告请查看20220621发布的国泰君安金融工程专题报告《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投资价值分析》 特别声明: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不是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本订阅号推送的信息仅限完整报告发布当日有效,发布日后推送的信息受限于相关因素的更新而不再准确或者失效的,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国泰君安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因本资料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国泰君安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还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如有不便,敬请谅解。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国泰君安证券及本订阅号运营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为国泰君安证券所有。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明确注明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