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看基建
(以下内容从国信证券《稳增长看基建》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本文来自方正证券研究所于2022年5月8日发布的报告《稳增长看基建——广发中证基建工程ETF投资价值分析》。欲了解具体内容,请阅读报告原文。 分析师: 燕翔, S1220521120004; 许茹纯,S1220522010006; 朱成成,S1220522010005; 联系人:金晗。 核心结论 近期国内疫情反复大幅加剧了经济下行压力,稳增长成为当前十分重要的政策目标。去年底以来我国支持基建投资政策在不断落地,我们认为稳增长后续将更多地依靠基建投资,我国的历史经验也显示,基建在逆周期调节中往往作用较大。此外除传统领域外,“新基建”已成为基建发力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助推经济增长“新动能”。同时去年底以来A股市场大幅调整,经过此轮大幅调整后,当前基建细分行业估值普遍处于历史低位,具有较高的估值性价比。 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指数代码:399995.SZ)以中证全指指数样本股为样本空间,选取涉及建筑与工程业务的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成分股,以反映基建工程领域相关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为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标的。从历史表现来看,2005年以来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收益好于上证指数等其他市场指数。 广发中证基建工程ETF(516970)是紧密跟踪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收益率的基金产品,一键布局新老基建领域核心资产,为投资者提供一个管理透明且成本较低的标的指数投资工具。 风险提示: 广发中证基建工程ETF是广发基金旗下的产品,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目前是方正证券研究业务的签约客户。本报告基于基金产品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宏观经济不及预期、海外市场大幅波动、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 报告正文 1 基建投资是稳增长重要抓手 近期疫情反复大幅加剧了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稳增长成为当前十分重要的政策目标。今年来随着新冠疫情的反复爆发,西安、深圳、吉林、上海等地区纷纷采取封城等一系列防控措施,在有效遏制疫情传播的同时无疑也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根据统计局数据,2022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8%,相比去年四季度5.1%的两年复合增速水平小幅下降。4月底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有所上升,但会议也释放出明确信号,要坚定信心、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我们认为后续稳增长将更多地依靠基建投资。从需求的三家马车来看,出口是外生变量,被动的取决于国外经济体的需求状况,此外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所下降。消费近年来对于我国经济增速的拉动较为稳定,对于政策刺激的敏感性相对有限,更多的依然是取决于收入的预期。投资中的制造业投资同样具有顺周期的属性,同时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大基调下,我们认为后续稳增长将更多地依靠基建。 我国的历史经验也显示,基建在逆周期调节中往往作用较大。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通过“四万亿”的投资刺激实现了经济的“V 型”反转,其中最主要的动能便是基建投资。2012 年GDP 增速直接跌破 8%进入“7”时代,经济企稳的刺激措施下,基建投资大幅回升。2020年疫情爆发后,逆周期政策刺激下,我国基建投资同样触底大幅反弹。 2 “新基建”助推经济增长“新动能” 除传统领域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基建发力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具体来说,传统基建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比如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等;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创新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等。 “新基建”近年来已成为政策不断关注的焦点。2018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即“新基建”。在会议的规划中,“新基建”主要投向七大板块,包括5G的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铁路、新能源车充电桩、大数据、AI智能和工业互联网。2019年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1月国常会提出要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2020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要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2020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新基建”投资增速快,助推经济增长“新动能”。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近年来中枢下滑,但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动能”增速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3月,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高达27.0%,远超固定资产投资整体的9.3%,成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极为重要的中枢力量。 3 我国支持基建投资政策仍在不断落地 基建投资已经成为2022年我国稳增长的重要抓手。自去年年底以来,基建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就已经得到充分认识,我国支持基建投资政策也在不断落地: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上指出,适当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尽快将去年四季度发行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落实到具体项目,抓紧发行已下达额度,力争在一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2022年2月,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预计将新增铁路新线 3300公里以上,新改扩建高速公路8000公里以上,新增及改善高等级航道700公里以上,新增颁证民用运输机场8个。 2022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同时强调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支出项目包括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并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 2022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保障,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也研究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一系列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大部署有望出台发力。 4 当前基建细分行业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2021年年底以来A股市场大幅调整,经过此轮大幅调整后,当前市场估值已经降至历史底部区域,具有较高的估值性价比。截至2022年4月底,万得全A的市盈率为16.1倍,处于2000年以来19%的历史分位点。 具体从细分行业来看,截至2022年4月底,半导体、印制电路板、铁路运输、高低压设备、航运、港口、普钢、建筑装饰、水泥制造、装修建材、特钢等新老基建细分行业估值普遍处于2000年自下而上15%分位数以下,估值明显偏低。 5 中证基建工程指数编制方式及简介 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指数代码:399995.SZ)以中证全指指数样本股为样本空间,选取涉及建筑与工程业务的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成分股,以反映基建工程领域相关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为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标的。 中证基建工程指数以2004年12月31日为基期,基点1000点。从调整频率来看,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每半年调整一次,样本股调整实施时间分别是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6 中证基建工程指数历史表现优异 2005年以来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收益好于上证指数等其他市场指数。以2005年1月1日为起点,截至2022年5月4日,中证基建工程指数年化收益率为8.8%,好于上证指数(5.3%)、上证50(7.2%)、深证成指(7.8%)等市场指数,充分体现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成分股的优质性。 7 中证基建工程指数风格:中大市值龙头为主 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成分股市值分布以中大市值龙头为主。截至2022年5月6日,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总市值1000亿元以上的成分股共5只,权重占48%。总市值500亿元至1000亿元之间的成分股共3只,权重共计14%。总市值不足500亿元的成分股共计42只,权重共计38%,因此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成分股市值分布总体以中大市值龙头公司为主。 从细分行业分布来看,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成分股中基础建设行业占半壁江山。具体看,根据申万二级行业分类,中证基建工程指数基础建设行业所占权重最大,占比50%,专业工程和房屋建设行业权重分别为21%和18%,占比次之。其余细分行业占比相对较小,均不足5%。 从个股情况来看,中证基建工程指数主要聚焦基础建设、房屋建设等行业优质龙头企业。中证基建工程指数前十大成分股主要为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电建、中国铁建和中国交建等基础建设、房屋建设行业的优质龙头公司。这些成分股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实力强,并且成长性较高。 8 广发中证基建工程ETF:一键布局新老基建核心龙头 广发中证基建工程ETF(516970)是紧密跟踪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收益率的基金产品,该基金追求跟踪偏离度和跟踪误差最小化,力争控制投资组合的净值增长率与业绩比较基准之间的日均跟踪偏离度的绝对值小于0.2%,年化跟踪误差不超过2%,实现与标的指数表现相一致的长期投资收益。费率端来看,该基金的管理费率为0.50%,托管费率为0.10%。 管理公司 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是由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发起、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专业基金管理公司,总部设在广州,公司目前拥有基金管理及相关业务、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作为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从事境外证券投资管理业务、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及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等业务资格,是业内少数具有“全牌照”管理资格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广发基金管理基金数量为304只,规模为11416亿元。其中混合型基金129只,规模为3550亿元;股票型基金74只,规模为1355亿元;债券型基金69只,规模为1805亿元;国际(QDII)基金11只,规模为205亿元;FOF基金11只,规模为117亿元;货币市场型基金7只,规模为4377亿元;另类投资基金3只,规模为7亿元。 基金经理 广发中证基建工程ETF现任基金经理霍华明,理学硕士。2008年7月加入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截至2022年5月6日,目前在任管理基金14只,规模327亿。 (本报告中所有涉及的个股信息,仅为公开信息汇总,不构成任何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
本文来自方正证券研究所于2022年5月8日发布的报告《稳增长看基建——广发中证基建工程ETF投资价值分析》。欲了解具体内容,请阅读报告原文。 分析师: 燕翔, S1220521120004; 许茹纯,S1220522010006; 朱成成,S1220522010005; 联系人:金晗。 核心结论 近期国内疫情反复大幅加剧了经济下行压力,稳增长成为当前十分重要的政策目标。去年底以来我国支持基建投资政策在不断落地,我们认为稳增长后续将更多地依靠基建投资,我国的历史经验也显示,基建在逆周期调节中往往作用较大。此外除传统领域外,“新基建”已成为基建发力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助推经济增长“新动能”。同时去年底以来A股市场大幅调整,经过此轮大幅调整后,当前基建细分行业估值普遍处于历史低位,具有较高的估值性价比。 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指数代码:399995.SZ)以中证全指指数样本股为样本空间,选取涉及建筑与工程业务的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成分股,以反映基建工程领域相关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为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标的。从历史表现来看,2005年以来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收益好于上证指数等其他市场指数。 广发中证基建工程ETF(516970)是紧密跟踪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收益率的基金产品,一键布局新老基建领域核心资产,为投资者提供一个管理透明且成本较低的标的指数投资工具。 风险提示: 广发中证基建工程ETF是广发基金旗下的产品,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目前是方正证券研究业务的签约客户。本报告基于基金产品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宏观经济不及预期、海外市场大幅波动、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 报告正文 1 基建投资是稳增长重要抓手 近期疫情反复大幅加剧了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稳增长成为当前十分重要的政策目标。今年来随着新冠疫情的反复爆发,西安、深圳、吉林、上海等地区纷纷采取封城等一系列防控措施,在有效遏制疫情传播的同时无疑也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根据统计局数据,2022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8%,相比去年四季度5.1%的两年复合增速水平小幅下降。4月底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有所上升,但会议也释放出明确信号,要坚定信心、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我们认为后续稳增长将更多地依靠基建投资。从需求的三家马车来看,出口是外生变量,被动的取决于国外经济体的需求状况,此外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所下降。消费近年来对于我国经济增速的拉动较为稳定,对于政策刺激的敏感性相对有限,更多的依然是取决于收入的预期。投资中的制造业投资同样具有顺周期的属性,同时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大基调下,我们认为后续稳增长将更多地依靠基建。 我国的历史经验也显示,基建在逆周期调节中往往作用较大。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通过“四万亿”的投资刺激实现了经济的“V 型”反转,其中最主要的动能便是基建投资。2012 年GDP 增速直接跌破 8%进入“7”时代,经济企稳的刺激措施下,基建投资大幅回升。2020年疫情爆发后,逆周期政策刺激下,我国基建投资同样触底大幅反弹。 2 “新基建”助推经济增长“新动能” 除传统领域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基建发力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具体来说,传统基建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比如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等;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创新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等。 “新基建”近年来已成为政策不断关注的焦点。2018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即“新基建”。在会议的规划中,“新基建”主要投向七大板块,包括5G的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铁路、新能源车充电桩、大数据、AI智能和工业互联网。2019年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1月国常会提出要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2020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要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2020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新基建”投资增速快,助推经济增长“新动能”。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近年来中枢下滑,但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动能”增速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3月,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高达27.0%,远超固定资产投资整体的9.3%,成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极为重要的中枢力量。 3 我国支持基建投资政策仍在不断落地 基建投资已经成为2022年我国稳增长的重要抓手。自去年年底以来,基建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就已经得到充分认识,我国支持基建投资政策也在不断落地: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上指出,适当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尽快将去年四季度发行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落实到具体项目,抓紧发行已下达额度,力争在一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2022年2月,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预计将新增铁路新线 3300公里以上,新改扩建高速公路8000公里以上,新增及改善高等级航道700公里以上,新增颁证民用运输机场8个。 2022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同时强调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支出项目包括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并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 2022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保障,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也研究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一系列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大部署有望出台发力。 4 当前基建细分行业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2021年年底以来A股市场大幅调整,经过此轮大幅调整后,当前市场估值已经降至历史底部区域,具有较高的估值性价比。截至2022年4月底,万得全A的市盈率为16.1倍,处于2000年以来19%的历史分位点。 具体从细分行业来看,截至2022年4月底,半导体、印制电路板、铁路运输、高低压设备、航运、港口、普钢、建筑装饰、水泥制造、装修建材、特钢等新老基建细分行业估值普遍处于2000年自下而上15%分位数以下,估值明显偏低。 5 中证基建工程指数编制方式及简介 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指数代码:399995.SZ)以中证全指指数样本股为样本空间,选取涉及建筑与工程业务的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成分股,以反映基建工程领域相关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为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标的。 中证基建工程指数以2004年12月31日为基期,基点1000点。从调整频率来看,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每半年调整一次,样本股调整实施时间分别是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6 中证基建工程指数历史表现优异 2005年以来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收益好于上证指数等其他市场指数。以2005年1月1日为起点,截至2022年5月4日,中证基建工程指数年化收益率为8.8%,好于上证指数(5.3%)、上证50(7.2%)、深证成指(7.8%)等市场指数,充分体现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成分股的优质性。 7 中证基建工程指数风格:中大市值龙头为主 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成分股市值分布以中大市值龙头为主。截至2022年5月6日,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总市值1000亿元以上的成分股共5只,权重占48%。总市值500亿元至1000亿元之间的成分股共3只,权重共计14%。总市值不足500亿元的成分股共计42只,权重共计38%,因此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成分股市值分布总体以中大市值龙头公司为主。 从细分行业分布来看,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成分股中基础建设行业占半壁江山。具体看,根据申万二级行业分类,中证基建工程指数基础建设行业所占权重最大,占比50%,专业工程和房屋建设行业权重分别为21%和18%,占比次之。其余细分行业占比相对较小,均不足5%。 从个股情况来看,中证基建工程指数主要聚焦基础建设、房屋建设等行业优质龙头企业。中证基建工程指数前十大成分股主要为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电建、中国铁建和中国交建等基础建设、房屋建设行业的优质龙头公司。这些成分股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实力强,并且成长性较高。 8 广发中证基建工程ETF:一键布局新老基建核心龙头 广发中证基建工程ETF(516970)是紧密跟踪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收益率的基金产品,该基金追求跟踪偏离度和跟踪误差最小化,力争控制投资组合的净值增长率与业绩比较基准之间的日均跟踪偏离度的绝对值小于0.2%,年化跟踪误差不超过2%,实现与标的指数表现相一致的长期投资收益。费率端来看,该基金的管理费率为0.50%,托管费率为0.10%。 管理公司 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是由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发起、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专业基金管理公司,总部设在广州,公司目前拥有基金管理及相关业务、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作为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从事境外证券投资管理业务、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及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等业务资格,是业内少数具有“全牌照”管理资格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广发基金管理基金数量为304只,规模为11416亿元。其中混合型基金129只,规模为3550亿元;股票型基金74只,规模为1355亿元;债券型基金69只,规模为1805亿元;国际(QDII)基金11只,规模为205亿元;FOF基金11只,规模为117亿元;货币市场型基金7只,规模为4377亿元;另类投资基金3只,规模为7亿元。 基金经理 广发中证基建工程ETF现任基金经理霍华明,理学硕士。2008年7月加入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截至2022年5月6日,目前在任管理基金14只,规模327亿。 (本报告中所有涉及的个股信息,仅为公开信息汇总,不构成任何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