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国君金工】公募基金如何看待二季度投资机会

【国君金工】公募基金如何看待二季度投资机会

作者:微信公众号【Allin君行】/ 发布时间:2022-04-27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国泰君安《【国君金工】公募基金如何看待二季度投资机会》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点击上方“Allin君行” ,关注我们 陈奥林 从业证书编号 S0880516100001 徐浩天 从业证书编号 S0880121070119 摘要 公募基金市场观点透视:筛选了35只具有市场影响力、规模排名靠前的偏权益类基金,结合2022年1季报披露内容,通过文本处理技术对机构投资者的观点进行汇总和重点分析。 二季度A股大势如何演绎?有9只基金表示2022年二季度A股市场会在“稳增长”的政策下震荡筑底,同时兼具结构性机会,占比25.71%。核心逻辑为:虽然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是随着国内疫情已见拐点,叠加“稳增长”政策的逐步加码,经济形势将边际改善,市场有望迎来震荡筑底阶段。 新能源:上游原材料压力有望逐步缓解。有8只基金看好二季度及之后的新能源板块的投资机会,占比22.86%。新能源汽车板块的主要逻辑为:(1)二季度新车型将密集发布,销量旺季到来;(2)国内外产业链上游开发进度呈加速态势,同时技术创新带来结构性机会;(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然较低,行业成长空间大。光伏板块的主要逻辑为:2022年光伏产业的需求回暖,随着后续国内硅料产能的陆续投放,供给瓶颈打破,行业将进入新的加速成长期。 科技:产业趋势依旧强劲。有8只基金看好二季度及之后科技板块的投资机会,占比22.86%。主要逻辑在于:(1)新一轮科技周期中,科技成长类行业产业趋势仍然强劲,同时半导体、汽车电子的国产替代进程将继续利好科技板块;(2)经过一季度的回调,估值风险已被部分释放,部分科技股已处于估值低位。 消费:消费需求拐点有望在二季度出现。主要逻辑在于:(1)经过一年多的回调,消费板块估值目前已基本回归合理水平,存在上升修复空间;(2)居民财富累计加速消费升级趋势;(3)二季度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消费服务行业将回暖复苏,同时,可能出现的报复性消费将利好行业公司业绩。 医药:政策悲观预期已较为充分。有5只基金看好二季度及之后医药板块的投资机会,占比14.29%。主要逻辑在于:(1)经过长时间的回调,医药板块估值已经基本回归合理区间,估值性价比凸显;(2)集采政策、海外制裁等因素带来的悲观情绪已得到充分消化;(3)二季度国内复杂的疫情环境下,疫情防控相关业务(新冠疫苗、口服液等)或将超出市场预期。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风险超预期;板块利好因素发展不及预期;政策力度不及预期。 01 样本选择 我们筛选了35只具有市场影响力、规模排名靠前的偏权益类基金,结合2022年1季报披露内容,通过文本处理技术对机构投资者的观点进行汇总和重点分析,主要回答如下问题:二季度A股大势如何演绎?对于新能源、科技、消费、医药几大板块,市场主流观点如何? 基金筛选标准: 基金类型: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等偏权益类基金。 有效样本:结合样本基金2022年1季度的披露内容,在偏权益类基金中根据规模大小最终筛选了35只基金作为分析样本。 02 二季度A股大势如何演绎? 对于A股市场行情的走势,有9只基金表示2022年二季度A股市场会在“稳增长”的政策下震荡筑底,同时兼具结构性机会,占比25.71%。核心逻辑为:虽然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是随着国内疫情已见拐点,叠加“稳增长”政策的逐步加码,经济形势将边际改善,市场有望迎来震荡筑底阶段。此外,对于外部环境,有2只基金表示不断提升的通胀压力将推动美联储加息缩表超预期,但同时也有1只基金表示美联储的紧缩政策已得到较为充分的预期和定价,二季度外部因素将相对积极。 基金1:二季度经济依然有下滑的压力,因此稳增长的政策还会持续。随着稳增长力度的加强,经济有望在二季度中出现触底的迹象,加之疫情的改善,消费类的行业有可能出现中期的底部。在经济触底之前,依旧看好稳增长方向和价值股。对于中长期看好的各行业龙头,开始择机布局。 基金2:展望后市,预计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将逐步改善经济增长预期,宽信用将逐步见效并导致剩余流动性偏紧,持续提升的通胀压力将推动美联储加息缩表超预期,进一步导致流动性紧张。预计A股市场的重要底部已经逐步显现,风格转化仍将持续。 基金3:未来较长时间稳增长都将是政策支持的方向,而基建和地产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那些估值较低,且与宏观经济关系紧密的地产基建金融以及可选消费等行业在未来可能会有不错的表现。而成长的机会,可能要等到稳增长达到一定效果才会逐步显现。 基金4:展望未来,上海的疫情在全国医疗资源支援下,预计很快会得到控制,对于二季度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有限,四五月份预计可以逐步看到经济总量和行业相关数据的边际改善。未来市场可能以震荡上行为主,持续大涨的可能性有限。 基金5:展望后市,外部环境依然较为严峻,美联储紧缩的政策以及通胀的压力可能还将持续,但国内疫情影响有望逐步趋缓,稳增长的措施将逐步生效,市场有望迎来震荡筑底的阶段。 基金6:展望2022年二季度,经过一季度的大幅调整,权益市场估值已经相对偏低,A股和港股核心资产的估值已经消化的比较充分,同时市场情绪也处于较低的位置,往后看“稳增长”将会逐步加码,疫情也会逐步被控制住,国内宏观经济持续向下的预期会被扭转。 基金7:展望2022年第二季度,国内宏观经济最大的基本面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政府工作报告给出5.5%增长目标,预计后续会有更多稳增长举措落地。流动性方面,国内政策环境会是相对宽松、稳步升温的过程。 基金8:展望后市,政策方面“稳增长”的基调非常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宏观政策的基调,在中下游整体盈利面对压力、而信用与流动性环境可能适度宽松的背景下,市场大概率延续结构性行情。 基金9:展望二季度,尽管市场仍面临较多不确定性,但国内稳增长政策逐步落地、疫情见到拐点、海外地缘政治得到缓和及大宗商品价格温和回落可能是大概率事件,美联储紧缩政策也得到较为充分的预期和定价,随着年报和一季报的披露,A股市场中前期跌幅较大的成长板块有望企稳出现反弹,逐步回归到景气度和基本面的逻辑。 03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关于新能源板块,有8只基金看好二季度及之后的新能源板块的投资机会,占比22.86%。其中有5只基金看好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投资机会,6只基金看好光伏板块的投资机会。新能源汽车板块的主要逻辑为:(1)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超预期,二季度新车型将密集发布,销量旺季到来;(2)国内外产业链上游开发进度呈加速态势,同时技术创新带来结构性机会;(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然较低,行业成长空间大。然而,有1只基金认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将完全退坡,产业链的成本压力增大,可能对产业的发展速度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光伏板块的主要逻辑为:2022年光伏产业的需求回暖,虽然短期由于光伏上游硅料供给不足,中下游环节盈利受到压制,但随着后续国内硅料产能的陆续投放,供给瓶颈打破,行业将进入新的加速成长期。4月1日以来,受国内疫情影响,新能源汽车指数下跌13.29%,光伏指数下跌17.00%,板块逻辑均有待印证。 基金10:未来重点看好碳中和下的新能源方向:“碳中和”势在必行,能源电力行业是突破口。电动车方面,市场当前比较担心上游资源品对于盈利的压制以及终端提价对于需求的扰动,但事实上可以观察到海外和国内上游资源开发进度均呈现出加速态势,同时新能源车潜在需求目前依旧强劲。在光伏方面,2022年,光伏装机有望全球共振,板块将迎来投资机会。 基金11:新能源发电方面,目前行业增长仍然受制于硅料产能的释放。按照目前的产能投放速度,预期在三、四季度,供需矛盾会逐步缓解。预计2023年,光伏行业内部将不存在明显的产业链瓶颈,光伏制造成本将会出现再次的迅速下降。这个时间,由于硅料的供应充足,全产业链产能过剩,竞争有加剧可能。 基金12:展望未来,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将完全退坡,如果到时原材料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全产业链的成本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可能对产业的发展速度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光伏行业是今年增长确定性较高的领域。虽然目前硅料价格依然处于高位,但下游需求,尤其是分布式光伏的需求也很旺盛。随着下半年到明年硅料产能的明显释放,将对大型地面电站的需求形成明显的拉动。所以继续看好光伏行业的产业趋势。 基金13:展望二季度,继续看好新能源行业的逻辑没有发生变化,因为现在无论是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还是风光发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都是相当低的水平,根据测算,认为到2025年,锂电行业年均复合增速30-40%左右,光伏行业年均复合增速20-30%左右,这种确定性的增长速度在任何一个行业来看都是很有优势的。 基金14:展望二季度,新能源车在一季度销量大超市场预期,后续受疫情以及补贴退坡、成本上涨的影响,消费需求或将阶段性萎缩。但随着二季度新车型密集发布,销量旺季逐步到来,高增长预期仍然可期。光伏产业链方面,硅料价格仍维持高位,随着新产能的逐渐放量,预计2022年下半年硅料价格有望进入下行通道。后续市场持续看好组件、逆变器环节的优质龙头,以及拥有电池技术迭代加速的技术溢价标的。 基金15:展望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由政策驱动逐步转向市场驱动,市场需求层面的变化来自于车型持续升级带来的驾乘体验改善,产业长期景气趋势不变。短期终端涨价根本原因来自于供给端跟不上需求爆发增长,后续随着原材料产能加速释放,价格终会回归平稳。 基金16:“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革命预计将深入推进,元宇宙、智能车等新科技产业迅猛发展,未来估值合理、基本面较为确定的优质标的值得关注。 基金17:新能源汽车仍在渗透率快速提升阶段,预期今年将突破30%。因此新能源汽车的总量逻辑依然在,但细分赛道会有所分化。以创新和应用逻辑为起点的汽车电子、汽车智能化及应用等新的商业逻辑将开始在资本市场逐渐兑现;2022年光伏产业的需求开始重回上升轨道,尤其是分布式弹性巨大。随着上游硅料厂的逐渐投产,上游价格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带动组件价格下行进而重新激发产业链打开市场空间。 04 科技:产业趋势依旧强劲 关于科技板块,有8只基金看好二季度及之后科技板块的投资机会,占比22.86%。主要逻辑在于:(1)新一轮科技周期中,科技成长类行业产业趋势仍然强劲,同时半导体、汽车电子等行业的国产替代进程将继续利好科技板块;(2)经过一季度的回调,估值风险已被部分释放,部分科技股已处于估值低位。4月1日以来,TMT指数下跌11.40%,各子版块也迎来不同程度的下跌,板块逻辑均有待验证。 基金18:展望未来5年,生物科技、新能源、自动驾驶、元宇宙等领域可能出现许多颠覆性技术,他们将极大改变人类的生活,也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技术变革真空期,市场追捧的好赛道可能将逐渐从供给有限的领域转向这些推动人类进步的颠覆性技术领域。 基金19:在4G/5G代际之交、新能源革命已然启动、数据经济/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到来的当下,科技成长仍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市场的主线。 基金20:展望二季度,半导体行业目前正处于2018年以来的历史性估值低位,叠加长期景气度波动中上行,国产化替代加速创造的新一轮投资机遇值得继续坚守,继续看好研发驱动型科技成长公司。 基金21:展望全年,以新能源、半导体为代表的科技成长类行业,产业趋势仍然强劲,这轮回调释放了相当部分的估值风险,部分标的也逐步进入了历史估值区域的价值区域。这类资产未来大概率会重回上升的轨道,目前也是较佳的布局时期。 基金22:二季度建议布局、挖掘调整较深,回撤后估值相对合理且景气依然向好的成长股,聚焦科技创新的三大方向。1)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2)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AR/VR等),3)高端制造(智能数控机床、机器人、半导体设备等)。 基金23:展望未来,继续看好科技成长行情,随着年初至今的调整,很多优质龙头公司已经具备非常好的上涨空间,未来看中长期回报将更加可观。 基金24:展望后市,中美关系持续改善,科技股风险逐步缓解。科技板块处于景气上行阶段,全球晶圆产能持续短缺,多种上游电子元器件持续紧缺。根据全球半导体龙头企业的预期,此次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的景气程度有望持续到2023年,同时供给增量主要在中国,预计国内电子科技产业基本面持续向好。同时,新一轮科技创新周期开启,5G基站和手机、TWS/AR眼镜、云计算、云游戏、在线办公、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等新需求开始爆发。 基金25:展望2022年二季度A股市场,依然看好科技创新相关板块。随着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落地,科技公司数量大幅增长,积极寻找景气上升的细分领域龙头、以及估值与成长匹配的个股是未来科技股投资的核心。以新基建为代表的5G、数据中心、新能源等板块中的细分龙头,智能硬件相关的汽车智能化、VRAR产业链、传媒等板块值得关注。 05 消费:消费需求拐点有望在二季度出现 关于消费板块,有5只基金看好二季度及之后消费板块的投资机会,占比14.29%。主要逻辑在于:(1)经过一年多的回调,消费板块估值目前已基本回归合理水平,存在上升修复空间;(2)居民财富积累加速消费升级趋势;(3)二季度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消费服务行业将回暖复苏,同时,可能出现的报复性消费将利好行业公司业绩。但也有1只基金认为二季度消费行情将继续走弱,主要逻辑为:服务业和可选消费行业显然会受到疫情的影响,同时由于奥密克戎极高的传染性、隐匿的传播路径,疫情地区物流受阻,必选消费行业也会因为运输瓶颈受到抑制,因此从3月开始的消费数据或将走弱。4月1日以来,消费指数震荡上行,涨幅约为1.59%,在业绩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形下,我们认为当前行情倾向于估值修复,逻辑(1)得到印证,逻辑(2)仍需等待。 基金26:展望2022年二季度,保持对消费整体的复苏的乐观判断。(1)虽然3月以来的疫情影响略大于2021年8月,但是只要中国依照目前的防疫政策,疫情阶段性好转的概率就越大,对消费整体的影响就越小。如果上海疫情于五一假期前获得较好的控制,则五一期间可能会出现报复性消费的补偿以及快速的消费升级。(2)由于地缘政治因素流出的资金,在俄乌缓解以及国内疫情好转后,大概率会重新大幅回流国内优质的消费品龙头公司。 基金27:从中长期视角,继续看好消费升级方向:中国本土市场广阔且区域经济各异,可包容不同层次的消费品公司做强做大。居民财富积累伴随消费升级阶梯式提升,相应领域上市公司迎接价量齐升成长机遇期。 基金28:展望二季度,基于对疫情常态化后消费需求会逐步回升的判断,会加大对食品饮料、医药、社服、家电、轻工等子行业的配置比例,另外生猪价格目前处于下行期尾端,行业深度亏损现状不可持续并会倒逼产能加速出清,今年上半年则有望看到周期底部,确立猪价拐点,迎来新的一轮两年左右上行周期,带动相关生猪养殖公司明后年业绩爆发式增长。 基金29:2022年有望成为消费板块的拐点年,经过一年多的下跌后,大部分消费公司的估值风险已经释放,甚至部分方向的定价回到历史的低位水平。伴随着中长期消费资产的风险收益比持续提升,当前低迷且悲观的投资环境正是战略性布局建仓的时机。 基金30:展望2022年二季度,整体消费服务行业将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首先,随着我国局部散发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消费服务行业活力有望进一步复苏,相应的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将企稳回升;其次,预计我国稳增长相关政策将在二季度逐步落地,这也将刺激消费服务细分行业的需求释放;最后,随着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价格高位企稳回落,消费服务相关行业的成本端也将得到改善,带来业绩弹性。 06 医药:政策悲观预期已较为充分 关于医药板块,有5只基金看好二季度及之后医药板块的投资机会,占比14.29%。主要逻辑在于:(1)经过长时间的回调,医药板块估值已经基本回归合理区间,估值性价比凸显;(2)集采政策、海外制裁等因素带来的悲观情绪已得到充分消化;(3)二季度国内复杂的疫情环境下,疫情防控相关业务(新冠疫苗、口服液等)或将超出市场预期。4月1日以来,医药指数下跌约13.08%,板块逻辑均有待印证。 基金31:展望未来,医药行业将继续平稳运行,一方面国内通过集采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受到政策鼓励的中药行业和能够出海的创新药、创新疫苗和创新医疗器械将会是2022年医药行业投资的主要方向,公立医院扩容带来的医疗设备采购潮也需要积极重视,疫情常态化应对、医药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加速是未来几年医疗健康行业投资的主要逻辑,结构化行情将继续演绎。 基金32:展望二季度,从医药板块来看,经过长时间的调整,板块估值性价比已较突出,集采政策、海外制裁等因素带来的悲观情绪已得到消化。目前从部分头部医药企业披露的1-2月经营情况及1季报预告来看,行业仍然保持高景气,有望持续提振医药板块的积极情绪。年初以来《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均支持医药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因此继续看好医药板块的长期投资机会。 基金33:展望下一阶段,市场对于医药政策的预期已经渡过了最悲观的时刻,板块后续以结构性机会为主。继续看好以医疗器械/设备、原料药、CDMO为代表的医药制造业,医保脱敏、受益于人口老龄化、服务于自我诊疗需求的泛OTC公司,以及估值调整到位、长期逻辑未被破坏的优质成长股。 基金34:展望未来,医药板块仍然会有结构性和阶段性的机会,核心资产在经历过去半年的调整估值已经进入合理区间,高景气度板块伴随业绩兑现,股价仍有上行空间。同时随着海外疫苗加强针的接种和新冠口服药的使用,疫情控制有望实现进展,医疗消费板块立足于人口老龄化的长期逻辑,在后疫情时代恢复比较确定。 基金35:展望2022年二季度,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疫情防控工具包以及常规医疗项目复苏将会成为医药行业投资两条并行的投资主线。由于缺乏构筑群体免疫屏障的有效手段,疫情防控相关业务的持续性可能超出市场的预期。而在常规医疗项目的复苏方向,由于疫情反复的影响,其实很多公司面临着巨大的经营挑战,随着防疫工具包的丰富,更多防疫手段的逐渐到位,医疗相关常规业务的服务也将是今后逐渐看到的趋势。 07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风险超预期;板块利好因素发展不及预期;政策力度不及预期。 详细报告请查看20220425发布的国泰君安金融工程专题报告《公募基金如何看待二季度投资机会》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不是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本订阅号推送的信息仅限完整报告发布当日有效,发布日后推送的信息受限于相关因素的更新而不再准确或者失效的,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国泰君安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因本资料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国泰君安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还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如有不便,敬请谅解。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国泰君安证券及本订阅号运营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为国泰君安证券所有。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明确注明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